肾单位: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脏约有万个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
肾炎性水肿: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而产生水肿。水肿组织间隙蛋白含量高,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指压凹陷不明显。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血压常可升高。而高血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因素又导致水肿持续加重。
肾病性水肿:主要指长期大量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产生水肿。此外,继发性有效血容量减少可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进一步增加水潴留,加重水肿。肾病性水肿一般较严重,水肿多从下肢部位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凹陷性,可无高血压的表现。
尿路刺激征:指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炎症或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
少尿:指每天尿量少于ml或少于17ml/h。
无尿:每天尿量少于ml或12h内无尿液排出。
多尿:每天尿量超过ml。
夜尿增多:指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超过ml。
蛋白尿:每天尿蛋白定量超过m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若每天持续超过3.5g/1.73㎡(体表面积)或者50mg/kg,称大量蛋白尿。
血尿:新鲜尿沉渣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1h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血样、酱油样或洗肉水样,称肉眼血尿。
菌尿:指清洁外阴后在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中段尿涂片镜检,每个高倍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ml。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简称急进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以及多在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临床特征的一组肾小球疾病。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囊腔内广泛新月体形成,故又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以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可至慢性肾衰竭。
肾病综合征(NS)(nephroticsyndrome):指由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复发:停药6周内原来的致病菌再次引起感染。
重新感染: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细菌尿,菌株与上次不同。
急性肾损伤(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全身各系统并发症。(以往称为ARF).
急性肾衰竭(ARF):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周)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慢性肾衰,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血液透析(HD):简称血透,是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血透是将病人血流与含一定化学成分的透析液分别引入透析器内半透膜的两侧,根据膜平衡原理,经弥散、对流等作用,达到清除代谢废物及过多的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种治疗方法。
失衡综合征:指透析中或透析结束后不久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严重高尿素氮血症的病人接受透析治疗之初。轻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躁动,重者表现为抽搐、昏迷等。主要是由于血液透析使血液中的毒素浓度迅速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而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的毒素下降较慢,以致脑脊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液的渗透压,水分由血液进入脑脊液中形成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
预防措施:①血清尿素氮下降水平控制在30%~40%②减慢血流速度。③缩短透析时间,控制在2~3小时。④适当提高透析液钠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处理措施:轻者减慢血流速度、吸氧,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高渗盐水,严重者立即终止透析,静滴甘露醇并进行相应抢救。
腹膜透析(PD):简称腹透,是慢性肾衰竭病人最常用的替代性疗法之一,指利用腹膜的半透膜特性,将适量透析液引入腹腔并停留一段时间,借助腹膜毛细血管内血液及腹腔内透析液中的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进行水和溶质交换,以清除蓄积的代谢废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外科感染: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组织损伤、手术、空腔器官梗阻、器械检查、留置导管等并发的感染。
特异性感染(specificinfection):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特异性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常见的有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和急性腹膜炎等。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疖: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项、背部、腋窝及腹股沟处,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疖病: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
痈: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好发于颈部、背部、等皮肤厚韧的部位,也可见于上唇、腹壁的软组织。致病菌重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急性蜂窝织炎: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由厌氧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
全身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主要包括脓毒症和菌血症。
脓毒症:是指因致病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吸、神志有明显改变者。
菌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致病菌者,称为菌血症。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人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创伤后释放的炎性介质、疼痛、精神紧张和血容量减少等因素引起体温、脉搏、呼吸和血细胞等方面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增高或过低,意识障碍,呼吸急促或困难,脉搏微弱,脉率过快或心律不齐,收缩压或脉压过低,面色苍白或口唇、肢端发绀。
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Bywaters综合征):凡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的全身性改变,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又称为Bywaters综合征。
当局部压力解除后,出现肢体肿胀、压痛、肢体主动活动及被动牵拉活动引起疼痛、皮肤温度下降、感觉异常、弹性减弱,在24小时内出现茶褐色尿或血尿等改变时,提示可能发生挤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①早期患肢止抬高、按摩及热敷;②协助医师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③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及利尿药,防止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④对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的肾衰竭病人做好相应护理。
烧伤:由热力、化学物品、电流、放射线或有害气体或烟雾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损伤烧伤不仅限于皮肤,也可深达肌肉和骨骼。通常所说的烧伤指因高温所致的热烧伤,一般占80%左右。
吸入性损伤/呼吸道烧伤:吸入火焰、蒸汽或化学性烟尘、气体等所引起的呼吸系统损伤。
肿瘤: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良性肿瘤(benigntumor)一般称为“瘤”,无浸润和转移能力。良性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缓慢,色泽和质地接近相应的正常组织。瘤细胞分化成熟,组织和细胞形态变异较小,少有核分裂象。彻底切除后少有复发。对机体危害小。
恶性肿瘤(malignanttumor)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carcinoma)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