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博物馆五层楼览尽穗城千年风华

广州博物馆:五层楼览尽穗城千年风华

一幢五层红楼,数万件馆藏文物,记录了广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本报 杨勤 摄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博物馆  质量鉴定:广州博物馆创建于1929年。馆址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10三年,屹立在越秀山的明朝城墙上,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为广东著名的古建筑。楼的东侧有专题陈列室,西侧有碑廊和炮座,摆设了23方古代碑刻和自明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铁炮等。镇海楼内展出的基本摆设为广州历史摆设,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反应了广州的历史。目前,该馆馆藏各类文物数万件。  质检报告  广州历史的“活化石”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遍千年广州,只需去广州博物馆“闲逛”1遍便可。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四千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从事农耕渔猎,世代繁衍。广州古称“番禺”,其后还有“羊城”、“穗城”等别名。番禺城是广州最早的城区,建于公元前3世纪,到唐宋和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广州博物馆内展出的便是《广州历史摆设》,通过大量历史文物、文献资料,以城市建设为主线,向人们侧重展现:广州是南越国的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对外交通贸易的南方大港;到了近代,广州继续“得风气之先”,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海洋文明在馆内得以最大范围地展现。作为中国南方最早的海路交通、贸易港口城市的广州,秦汉造船遗址、汉墓出土的木船、陶船模型和来自古罗马的蓝色玻璃碗等,无一不在表明广州水上交通的发达。  这里就像广州历史的“活化石”,以其数万件馆藏文物,包括大量的广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和丰富的反应近代广州发达工艺与制造水平的广货文物精品(包括广彩、广绣、广雕、广缎、广钟等众多门类),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广州曾的一切。  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在这里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秦时铜戈汉时船、中外贸易的历史景观、3城构成的来龙去脉、南富北贫构成的渊源,就像是一张张被翻开的图画书页,听凭人们玩味、思忖,想像着当年的宏大场景和市井杂事。  寻宝地图  第一幕 镇海楼  五岭以南第一楼  参观广州博物馆的“宝贝”,第一大宝、也是首先映入眼帘的宝贝,那就是镇海楼。  镇海楼始建于明代洪武10三年(公元1380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是广州著名的建筑。它巍然屹立于越秀山麓,红墙绿瓦,飞檐堆叠,绮丽雄奇。因粤地临海,故名镇海,以示“雄镇海疆”之意。登楼远眺,羊城风景记忆犹心,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镇海层楼”与“越秀层楼”是清朝和现代羊城8景之一,1996年又被选为广州10大旅游美景,是广州市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  镇海楼的两侧和后面,修复了明朝城墙二百多米;楼的东侧是专题陈列室,常常举行各种专题摆设,为观众提供新的鉴赏内容;西侧有1964年建的碑廊和炮座,摆设有关广州历史的碑刻2十三方和自明崇祯以来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地区铸造的城防铁炮,和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的钢铁铸炮等。  第二幕 广州历史摆设  穿梭千年时空隧道  进入镇海楼,便进入了广州历史摆设当中。历史摆设以城市建设发展为主线,通过公然展现的700多件古代和近代文物、照片和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全面地展现了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变迁的轨迹。走在里面,在该馆副馆长李穗梅的带领及讲解下,恍如行走于时空隧道内,又恍如置身于历史迷宫,广州的发展概貌和文化特点一览无余。  摆设展览分为四大部份:秦汉、唐宋、明清和近代。  铜戈、陶船、漆盒、陶屋和若干件瓦当、地砖、陶罐等,向人们铺开了一道通往秦汉时期的“红地毯”。眼里所见,铜戈仍然锋利,铸造的痕迹仿佛千年未变。那些统一岭南的战役,模糊还停留在铜戈的锋刃上,寒光直闪。陶屋异常逼真,纹路清晰,错落有致,就像老家的那些老房子一样,仿佛不是一件“模型”,而是凸现在眼前的先人们居住的所在。  唐宋是广州历史上对外贸易的第一个全盛时期。1952年发现于广州西村皇帝岗、如今摆设在橱窗内的宋朝磁器窑,堆满了零零碎碎的民用磁器,其中有一些非常完全的磁器,据介绍为东南亚的华裔所捐赠。这向人们昭示了一个事实:那个时期的广州商业繁华,对外贸易盛况空前,这些磁器便是与东南亚广泛交往的见证。  还有幸见到了“九大簋”(由于“簋”字在当今已极少用,属于偏僻字,难怪人们常常将“九大簋”的“簋”字误写成“鬼”字)的原型。簋是古代盛食品的器皿,形状不一,一般为圆腹、侈口,或有两耳、4耳。过去人们摆宴席一般以九个簋盛九种菜肴为最隆重,故得此名。可想而知,过去的贵族们在大摆宴席时,是何等盛大。  明清时期的广州,手工业飞速发展,广彩、广缎、广钟、广州牙雕、广式家具等“广货”迅速突起。广州制造的鎏金自鸣钟、牙雕船等,其制作工艺之精深,令瞠目结舌。据介绍,此工艺均已失传,甚为遗憾。这1时期,广州为我国中西商品贸易最大的口岸。1957年在东山明太监韦眷墓中出土的1枚威尼斯银币和两枚孟加拉银币,是对外贸易的物证。  近代广州的市井生活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民间的风俗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衣食住行方面的风俗特别独具特色。摆设在室内的近代广州沿街叫卖云吞的挑担、迎新娘的花轿、骑楼建筑场景画和各类民间生活用品,向人们倾诉着那个时期城市中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陶船模型 这类船船头系锚,船尾设舵,合适深水航行。资料图片

“蕃禺”漆盒 盒身上有“蕃禺”字样的烙印,是岭南实行郡县制度的物证。资料图片

铜戈 是岭南所见唯一刻有秦始皇纪年的兵器。资料图片

铜镀金亭式转人转鸭自鸣钟 此钟每15分钟奏乐一次,亭内人物回旋,小门自开,工艺十分高超,足见当时广州造钟工业之发达。资料图片  镇馆之宝  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刻录机  □“蕃禺”漆盒、铜戈  文物来源:“蕃禺”漆盒1953年出土于西村,铜戈1962年出土于区庄。  考古意义:秦始皇26年统一六国后不久就派任嚣率五十万军民南下征服岭南。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分设南海、桂林和象郡,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今广州),今天广州也以此为建城纪念日。1953年,在西村一座秦墓出土一件烙印有“蕃禺”字样的漆盒。“蕃禺”即番禺,是目前考古实物中所见广州最早的名称,也是岭南实行郡县制度的物证。  1962年,在东郊区庄出土了一把刻有秦王政十四年纪年的铜戈,这是岭南所见唯一刻有秦始皇纪年的兵器,应是当年秦统一岭南战役中遗留的兵器,是秦平岭南的重要物证。  □陶船模型  文物来源:陶船模型1954年出土于先烈路。  考古意义:广州滨江临海,造船业相当发达。1975年在市区的中山四路发现1处范围巨大的秦造船工厂遗址。广州汉墓中也出土有陶船和木船模型若干件,有货艇、渡船和客货两用的航船等。最珍贵的要算1954年在先烈路出土的一件东汉陶船模型,船头系锚,船尾设舵,有防浪篷,舱内横加八根梁以加固船体。这类船吃水较深,负载量较大,较能抵抗风浪,适应深水航行,这证明当时的造船技术已到达相当先进的水平。  □铜镀金亭式转人转鸭自鸣钟  文物来源:原是贡品,后故宫博物院转送给广州博物馆。  考古意义:广州的钟表制造技术在清乾隆年间已到达相当高的水平。这座铜镀金亭式转人转鸭自鸣钟即出自清乾隆年间,每15分钟奏乐一次,亭内人物回旋,小门自开,出现持“招财进宝”折子的小铜人,并有牧人牵羊过桥,鸭戏轻波的动态景观,工艺十分高超。  人物访谈  广州发展的历史摆设  被访人:黄庆昌,广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宣教部主任。  :广州博物馆所具有的保护文物的条件如何?  黄庆昌:广州博物馆是我国初期的博物馆之一,在保护文物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  广州博物馆成立于1929年2月,时称广州博物院。195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广州市人民博物馆,当时也是设在镇海楼。国民党撤退时,把楼内文物带走,将镇海楼搞得破烂不堪。我们接收这个博物馆的时候,文物只有3000多件,而现在已有6万到8万件的馆藏,包括出土文物,特别是汉朝文物。广州从解放早期到现在发掘了上千座汉墓,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在广州博物馆保存。另外,很多文物收藏家,比如陈大年,还有中山大学的容庚教授,他们都把一些很好的、自己收藏的文物捐献给了博物馆。  镇海楼在上世纪60年代时只是市级文物单位,但到了80年代早期就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又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市政府对镇海楼最大的一次维修是在广州市建城2210周年(1996年)时,拨了500万元来改造镇海楼的周边环境,同时展出镇海楼内的广州历史摆设,即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南海郡,一直摆设到民国初年。  :广州历史摆设一直保持这类样子吗?  黄庆昌:广州市政府、文化局对反应广州发展的历史摆设十分重视,基本上5年就要进行一次大的修改,对摆设展览的情势进行装修更换。最早是在1973年时,进行了广州历史摆设提纲的重新编写,1978年正式展出。到了1989年、1991年、1992年,便改成了3大特点摆设。这三大特点,其白癜风的专科一是历史悠久的广州,主要反应广州城市建设的历史,从2000多年前1直到清朝;第二大特点就是对外交通和贸易,由于广州是我国海上对外交流贸易的发祥地,汉武帝时曾派了庞大的使团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第三大特点,广州是吸收各国文化的一个交会点,它吸收外来文化最早,当时的西方文化代表,比如医院、学校、报纸、杂志等最早都是在广州出现,是一个得西方风气之先的地方。直到1996年的大修整,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才让此展依照广州城市发展为主线来摆设,也就是现在的展出样式。  :广州博物馆内的文物都来源于哪里?  黄庆昌:文物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考古发掘,广州市文物研究所发掘研究完以后,就把文物送到广州博物馆来;其二,历年来广州市政府也拨了很多款,到社会上去收购、征集文物。市政府对文物搜集非常重视,每一年都拨专款去收购、征集民间一些流传下来的好的文物;其3,那就是有很多文物收藏家自愿、主动地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我们馆。  粤人看宝  文物比教科书更让人震动  陈会玲(韶关人,就职于某杂志社)  曾在上大学的时候去过广州博物馆,馆藏品很多,有种很离奇的感觉。观看时真的就像是去到了那些时期。读历史书的时候,很少看到这类东西,突然接触到这么多真实的文物,很兴奋。不过,看这类东西常常需要人们讲授,才知道它们的价值。这些文物明显比我们学的历史更有震撼力,由于之前看得更多的是文字。  影象笔记  在这里寻觅广州的文明  我在九岁那年到过越秀山,也到过五层楼,但具体的记忆已很模糊了,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过山车,孩童的年代只有这些还保留在头脑里。1993年,我来到了广州,随后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其间,也去过几次越秀山,但都是为了某些赛事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而去,由于我喜欢足球。  这次因拍片子的原因,我又去了越秀山,而且事隔多年再次踏进了五层楼。相比九岁那年它留给我的淡薄印象,这次五层楼给我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强悍有力的。我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早到了一个小时,在这“争取”来的时间里,我充当了1名游客,从一楼到五楼,完全地走了1遍,我没有拿出相机拍照,由于我更乐于纯洁地去欣赏它们、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我惊讶地发现,在广州生活了10年的我,其实还不懂广州,还不了解这个早在秦时就已设郡之地。秦王征战岭南的铜戈、有“蕃禺”字样的漆盒、楼阁式的陶屋、巧夺天工的自鸣钟……千年的时光就像一张张书页在我眼前翻过,千年的文明就像一滴滴清泉滋润着我干涸躁动的都市心灵。一个小时的游历很快就过去了,我知道这短暂的时间并不能让我读懂广州,但是,它毕竟让我寻觅到了广州的文明脉络。  本报 杨勤  拾漏补遗  □奴隶交易  广州曾进口过奴隶。在广州汉墓里出土了大批量的经过丑化的、裸体的陶人,他们身上刻着生殖器、乳房、胸毛等,由此证明他们的地位十分低下。这些人都是深目高鼻,高额头,嘴巴突出,有学者考证他们是马来人种,但现在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从非洲来的,这说明当时的航线已到达了非洲。固然,这有待考证,毕竟汉朝不像现在,当时的交通工具十分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绝对是外国人,而且大量在汉墓中出现,说明汉朝官僚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奴隶交易。  □曹操禁香  广州出土了很多熏香用的香炉。在汉朝,熏香十分流行。到了曹操掌权的时候,曾下令制止官员使用熏香。由于,当时在官僚中十分流行使用熏香,像我们现在用香水一般,使衣物感染香味,但是香料大多需要进口,耗费大量资金,所以曹操下令制止。  □通向罗马  广州是全国海上进口文物最多的地方。现在的广州历史陈列室里面,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物,比如南越王陵里发现的波斯银盒。而在广州汉墓内出土的海上进口文物就更多了,曾有一个汉墓中出土了3件蓝色的玻璃碗,这是公元前1世纪从罗马帝国进口的。这三件文物在全国独一无二,十分珍贵,曾挑唆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还有其余两件保存在那里。  (以上文字根据黄庆昌访谈整理)  随想录  感谢古代贵族  如果条件允许,愿意去广州的历史长河中走一遭。在广州博物馆所摆设的这些古文物眼前,没有谁会经得起历史的诱惑。那种实实在在的神秘就摆放在我们眼前,可观可触,再现实的人也不由得甩开心头包袱,蠢蠢欲动地妄图浪漫一把。  感谢辛辛苦苦为保护文物献计献策、捐钱捐力的人们,不是他们的忘我付出,不会有今天眼前的这些“宝贝”。他们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栽树者。光阴可以抹掉前代的一切,却没法抹去这些真实的存在物。它们就是历史的真相,就是历史的“发言人”。  感谢生活在遥远年代的所有百姓,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为今人构筑了一道道文明的长城。他们的姓名也许犹如不知名的草木,但是他们的生命却焕发出了另一种生机。那是一种理想的丰碑,他们用他们的1切换来了后人瞻仰时的虔诚眼光。乃至更应当感谢那些古代的王公贵族们,如果不是他们的地位和财富,许多今天的文物就不可能落到他们的手中,许多陪葬品或许就会化成历史的尘烟。  有时历史就是一种悖论。  全息广州  600年的坚挺  无论是镇江、镇海、镇山,相信都是过去留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定胜天”的产物。管它甚么惊涛骇浪、甚么妖魔鬼怪,只要以当时的锄头或土炮等没法克服、以当时的知识和想像力又没法找到其答案的,统统1“镇”了之。  既然是镇,从字面就可以想像得到其结实、雄伟的架构了,由于轻飘飘的东西它镇不住啊。这也是为何我们在长假期间云游祖国大好河山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镇海楼”、“镇江亭”、“镇山塔”的缘由所在,而且使人叫绝的是,这些建筑除有些风化以外,保存得都还不错。  毫无疑问,现在的房子都比之前漂亮了,但仿佛不如之前结实。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今年我已见识了三起垮桥塌楼事故,或许这些人在当初设计、施工时,没有想到一个字:镇。而各种各样仍然挺立的“镇海楼”,如果不是当初功能上的斟酌,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或许早就化为一堆泥了。  把博物馆安置在“镇海楼”里,真是绝妙的想法,由于不管是馆内馆外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炮,都刻画着历史的印迹,很有学习参考温故知新的意义,但广州博物馆却仿佛还不如镇海楼来得着名,也许是博物馆里还缺少几件“镇”馆之宝吧。  珠江渐渐变窄了,600年的“镇海楼”不镇海已有近百年,像管家似的博物馆也已年过半百,“镇海楼”真的老了,当年登高望远笑傲江湖的踞点功能早已让位给中信广场。今年夏天,一个广州人由于晨运而目击城墙掉土,发出疑问:它会不会像昔日的雷峰塔一样倒掉。雷峰塔早就该倒掉了,但“镇海楼”不该,由于我们今天见到的“镇海楼”,曾天然和人为的灾害屡次损坏,却又屡次修复。在明成化、嘉靖和清顺治、康熙年间,镇海楼均有重修,但结构未变;1928年再次大修,把楼内原来的木楼层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来也一直进行屡次维修保护,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600年的坚挺巍峨。如果在我们的眼皮底下镇海楼倒掉了,关心历史的广州人是要负点的。  广州不是没有文化底蕴,看600年的“镇海楼”就是明证。但广州需要更多酷爱、关心古老文明的市民,只有这样的人多了,“文化大都市”的口号才能叫得响。 □张别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chijiaoz.com/hbyx/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