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可直接进入每日一练考场
↓↓↓
执业护士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尿道感染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碱杆菌、粪链球菌等,偶见厌氧菌、真菌、原虫及病毒等。
上行感染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其他还有血行感染、淋巴管感染和直接感染。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中,膀胱炎约占60%。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有耻骨弓上不适。一般无全身感染的表现。
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中,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可达40°C,常伴头痛、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缺之、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急性肾盂肾炎的泌尿系统表现有尿频、尿痛、下腹部不适,可有腰痛、肾区叩击痛,肋脊角有压痛,部分病人有膀胱区、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尿液浑浊或有血尿。
尿路感染病人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尿蛋白,尿沉渣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其中以白细胞最常见,大于5/HP。
尿常规检查中见白细胞(或脓细胞)管型,对肾盂腎炎有诊断价值。
尿路感染血常规检查中,急性期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慢性期血红蛋白可降低。
临床常用清洁中段尿作细菌培养、菌落计数。
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通常认为中段尿培养尿内菌落数/ml可确诊。
尿路感染膀胱刺激征明显者除应鼓励多饮水、喝茶外,可应用丙胺太林、阿托品等药物。
尿路感染病人可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首选对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
急性肾盂肾炎的疗程通常是症状完全消失、尿检查阴性后,继续用药3~5天,然后停药观察,以后每周复查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1次,共2~3周,若均为阴性,可认为临床治愈。
尿路感染病人应多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要在ml以上,病人2小时排尿1次以冲洗细菌和炎症物质,减少炎症对膀胱和尿道的刺激。
尿路感染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为卧床休息,采用屈曲位,尽量不要站立或坐位,因为站立时肾脏受到牵拉,会加重疼痛。
新生儿泌尿道感染多由血行感染引起。
新生儿泌尿道感染一般局部泌尿系症状不明显,以全身症状为主,症状轻重不一,可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或呈严重的败血症表现,可有发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拒奶、腹泻、黄疸、嗜睡和惊厥等。
婴幼儿泌尿道感染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
初级护师早产
早产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伴有少许阴道血性分泌物或出血,可发生胎膜早破,继之发展为规律宫缩,以后进展与足月临产相似。
诊断早产临产的依据是妊娠晚期者子宫收缩规律(每20分钟4次),伴以宫颈管消退≥75%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2cm以上。
早产临产胎儿若存活,胎膜未破,无胎儿窘迫,可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控制宫缩,尽量维持妊娠至足月。
为预防早产,高危孕妇必须多左侧卧床休息,慎做阴道检査,积极治疗合并症。
为预防早产,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6周或更早些时间作子宫颈内口缝合术。
先兆早产药物治疗护理的首要治疗是抑制宫缩,同时还要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
治疗先兆早产的药物中,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不良反应为心跳加快、血压下降、血糖增高、血钾降低、恶心、出汗及头痛等。
为了预防新生儿合并症,先兆早产孕妇在分娩前应按医嘱给予糖皮质激素等促胎肺成熟。
主管护师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伴有发热现象时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医院感染临床诊断标准中,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啰音并伴有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CFU/ml时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从病原学诊断下呼吸道感染时,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也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从病原学诊断下呼吸道感染时,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也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痰液筛选的标准中包括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且简单的方法可能是使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方法。
对昏迷及气管插管的患者,必须加强口腔护理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湿化瓶及导管要按照卫生部规范严格终末消毒,干燥保存,用时加无菌水,连续使用时要每天更换无菌水。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应积极寻找有效手段,阻断患者的胃-口腔细菌逆向定植及误吸,不用H2受体拮抗剂。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带有胃管的患者,应选择半卧位,并应保持胃管通畅,若有胃液潴留,应及时吸引,防止胃液倒流而误吸。
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病室内尽量减少人员走动,隔离不必要人员入室,室内禁止养花,以防真菌感染。
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时,静脉穿剌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织炎的表现)的可诊断为血管相关性感染。
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时,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oC,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可诊断为血管相关性感染。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也可诊断为血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属于血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血管相关性感染患者进行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数每平板15CFU即为阳性。
侵入性操作容易破坏皮肤和黏膜屏障,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
预防血管相关性感染,应搞好消毒、隔离,严格的洗手和无菌操作是预防介入性感染的最基本的重要措施。
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黏液胺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假膜,且周围血白细胞升高,可诊断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病原学诊断出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有意义的优势菌群时,可诊断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24小时急性腹泻次数3次。
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称为器官(或腔隙)感染。
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护士笔记APP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