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白色,总会让人想起扬扬撒撒的雪花,白雪皑皑的草原,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的梨花以及那皎白的月光,给人一种纯洁、清朗、淡雅的美感。而这种美丽的颜色与宝宝的口腔联系在起时,就不再美丽了。
每个宝宝都是折翼人间的天使来到妈妈的身边。在感恩之余,妈妈所想的只是要尽己所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天使,让TA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多数妈妈都是新手,对该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小天使缺乏经验,加上对他人的一些育儿“经验”及“建议”缺乏甄别能力,常常盲目遵从。原本想帮助宝宝的妈妈,反而对宝宝造成了伤害。
概念解读:什么是雪口病?
雪口病学名为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真菌的一种)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的斑膜。由于有时这种口腔的白色斑膜像一片一片的白雪一样,故俗称雪口病。雪口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科疾病。轻症时,宝宝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但如果症状较重,宝宝可有发热、流涎、烦躁等表现,有时会因疼痛而严重影响进食、情绪状态和睡眠。
宝宝口中的“雪花”从何而来?
1.产道感染
新生儿患雪口病多与妈妈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有关。如果妈妈在孕前、孕期一直没有重视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规范治疗,当自然分娩,宝宝通过产道时就容易感染。
2.营养不良
有的宝宝口腔中也有白色念珠菌,但平时并不会引起疾病。当宝宝先天营养缺陷或是妈妈的喂养不当,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时,宝宝的免疫力低下,这时,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
3.腹泻
宝宝长个,除了妈妈喂得好,全倚赖肠道吸收好。当宝宝肠道闹些小脾气,出现腹泻时,如果妈妈粗心没有帮助宝宝尽快治疗和调理好,长时间腹泻会让宝宝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此时,雪口病就容易来“拜访”宝宝。
4.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非常好的抗感染药物,人类的健康离不开它。然而,如果说因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是在无用药指征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则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使条件致病菌“突飞猛进”,造成菌群失衡,出现相关疾病。雪口病就是其中一种。
5.长期应用激素
某些宝宝,因疾病原因不得已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这类宝宝本身免疫力异常,或是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宝宝极易患上雪口病。
6.卫生不当
当宝宝的喂养卫生不当(妈妈未注意清洁乳头,奶具及餐具没有及时清洗和消毒),又从他处沾染了白色念珠菌,又正值TA免疫力低下时,雪口病很可能就这样经口感染而来。
好方法让“雪花”慢慢消融
雪口病的实质是真菌感染,存在菌群失调,那么要想让“雪花”消融,应该在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寻找它的原发病因,并切断感染途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喂养卫生
宝宝吃母乳,妈妈哺喂前应先清洗双手,并将乳头擦拭干净,必要时,乳头要涂抹配制的制霉菌素液(将制霉菌素配制成每毫升含制霉菌素5万~10万单位的药液)。人工喂养宝宝的奶具、餐具要及时清洗并消毒。
2.药物治疗
制霉菌素是治疗雪口病的主要药物。轻症者,在宝宝吃奶或喝水后进行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液,每天3次。症状较重者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了。
3.妈咪爱益生菌的补充
既然雪口病的实质是菌群失衡,那么补充益生菌可以促进菌群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妈咪爱是益生菌,所含的优良菌种不仅能迅速在肠道定植纠正失衡菌群,而且它含有的维生素B族和锌等,还可以促使受损的口腔黏膜得到修复。对付雪口病,妈咪爱则当仁不让。
TIP
在以往,家长常通过给宝宝口腔内涂抹甲紫(紫药水)来治疗雪口病。的确,甲紫对雪口病有一定效果,但是它对黏膜还有较强的刺激,当宝宝不小心咽下时,容易导致食管炎、喉头炎。因此,在治疗雪口病时该方法能不用则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