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形态特点
禽组织滴虫病的病原为火鸡组织滴虫,为多形性虫体,大小不一,近圆形或变形虫形,伪足钝圆。盲肠腔中虫体的直径为5~16μm,常见一根鞭毛;在肠和肝组织中的虫体无鞭毛,初侵入者为8~17μm,生长后可达12~21μm,陈旧病变中的虫体仅4~11μm,存在于吞噬细胞中。细胞核呈球形、椭圆形。
2、生活史特点
组织滴虫的生活史非常复杂。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鸡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原虫,会污染饲料、饮水和土壤,导致鸡的重复感染和传播。寄生于盲肠内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异刺线虫体内,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卵内。当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后,组织滴虫因有异刺线虫虫卵的卵壳保护,在外界能生存较长时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随火鸡和鸡粪便排出的组织滴虫则非常脆弱,数分钟即死亡。蚯蚓为组织滴虫的贮藏宿主。
鸡组织滴虫病最易发生于2周至3~4月龄以内的雏鸡和育成鸡,特别是雏火鸡的易感性最强,病情严重,死亡率也高。该病也见于肉用仔鸡和许多被捕获的的野鸟。成年火鸡也可感染,但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虫者,有的慢性散发,对同场饲养的火鸡危害最大。
3、症状
组织滴虫主要侵害肠黏膜细胞,随血液进入肝脏并形成病灶。病鸡表现羽毛松乱、双翅下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缩颈,不时发出异样叫声,时而闭目呆立一隅、时而蜷缩在墙脚。排淡黄色或黄绿色粥样粪便,严重者排血便。发病后期或死亡前头部皮肤呈暗紫色或紫黑色,故又称为“黑头病”。
4、病理变化
该病主要损伤肝脏和盲肠,又称之为盲肠肝炎:表现为盲肠肿大,盲肠内有干酪样栓子,有的表现为亚重的盲肠损伤、出血。肝脏表面有不规则的或呈圆形的类似铜钱的微微下陷的坏死灶。有的病例,黑头和肝脏坏死不是很明显,单就盲肠的变化和血便,很容易和球虫病混淆,希望引起养殖户的注意,不要盲目用药。
5、预防
①定期添加驱虫药物
对本病除用常规免疫和抗菌药物预防外,同时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药物,因为组织滴虫寄生于盲肠内可侵入禽的异刺线虫体内,并转入其卵内,随同异刺线虫卵排到外界,组织滴虫因受到虫卵的保护,能够生存较长时间,成为重要的感染源。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等,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使组织滴虫没有传播媒介。
②及时清除粪便
将粪便堆积于固定的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死异刺线虫卵。
③避免混养
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幼鸡与成年鸡应分开散养,鸡与火鸡不能混养,以减少感染的机会。不和其它禽类混群饲养,以免互相感染;禁用蚯蚓喂鸡。
6、治疗
1.隔离病鸡
病鸡在治疗过程集中饲养,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病死鸡只尸体,焚烧或深埋,不要随意丢弃。
2.消毒粪便和环境
清除病鸡散养场地的粪便、垫料,同时散养场地用百毒杀或3%氢氧化钠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另外做好周围环境的消毒。
3.药物治疗
(1)甲硝唑:按~克/吨混饲,连用7天;(2)也可采用1,2一二甲基一5一硝基咪唑进行预防,预防量为~毫克/千克饲料,治疗量为~毫克/千克饲料,5~7天为1个疗程。
4.防止继发感染
可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或氧氟沙星兑水喝,连喝5天。
另外,在病情控制以后,按每千克体重25毫克混饲投服左旋咪唑驱杀异刺线虫。同时,适量添加维生素K3和维生素A,连用10天。提高病鸡的抗病力,促进病鸡康复。
养殖朋友有更好的办法、窍门,或者有各种养殖技术的需求可以在下方留言、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