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尿频尿急尿失禁未必是年纪大了就该有

岁末年初,许多社交“达人”们又忙活了起来,不过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想走亲访友,却有难言之隐——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整天与厕所分不开。事实上,这样的尴尬并不是无药可救。苏大附一院专家告诉记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患上了膀胱过度活动症,只要通过适当的治疗,症状就可以改善。   商报记者朱晓奕通讯员范嵘   名医名片   陈卫国,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女性泌尿学组委员、国际盆底疾病协会理事。擅长前列腺疾病(增生、癌)、女性泌尿疾病(压力性尿失禁、间质性膀胱炎、阴道脱垂、尿道生殖道瘘等)、神经源性膀胱和尿道疾病(狭窄、憩室等)。   尿频、尿急、尿失禁   可能是膀胱   得了“多动症”   “尿急、尿频,严重的患者没几分钟就要上厕所,刚刚解完小便又有尿意,简直无法离开厕所,时常会被人误解,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苏大附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陈卫国所说的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典型症状。据他介绍,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可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其中,尿急是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必有的症状,他说:“所谓尿急,就是有突然和强迫性的排尿欲望,很难延迟。”   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来说,这种疾病的影响不仅仅于此。陈卫国告诉记者,夜尿频繁影响睡眠,会增加患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甚至卒中的风险;因为着急去厕所,患者发生摔倒、骨折的风险也很高。此外,虽然膀胱过度活动症没有生命危险,但长此以往,它会使患者感到羞愧、孤立、抑郁,从而直接影响家庭、工作,并造成病情的恶性循环。   据统计,中国膀胱过度活动症总体发病率为6%,男女发病率相当,41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1.3%。由于多数研究的对象只局限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因而往往低估了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率。   “憋不住”不是老人常态   或是其他疾病早期症状   我国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就诊率低、就诊时间晚、症状重的问题比较突出,仅有15%的患者寻求治疗,近60%患者存在中重度症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状?陈卫国解释,很多患者认为年龄大了,憋不住尿也是无可奈何的问题,“这样的想法是错的。”他表示,膀胱过度活动症既是一种疾病,也可能是许多疾病的早期合并症或潜在症状。   “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中,大约30%~60%会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陈卫国表示,这主要可能是继发于梗阻所致的膀胱壁改变,也可能与年龄增长相伴随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逼尿肌神经支   配改变及局部缺血有关,“不过,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梗阻解除后仍有30%的患者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症。”   “也有一种是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陈卫国说,这种类型主要由于脊髓损伤、脊髓发育缺陷、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所造成,发生率为75%~%。此外,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膀胱过度活动症也可能是女性盆腔器官脱垂造成的。   因此,陈卫国强调,一旦有相关症状,医院进行检查,找到病因,及时治疗。   通过中西医药物、微创治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可得到缓解   陈卫国告诉记者,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药物治疗可以起到一定作用。“M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容易被大多数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接受,因而是目前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他介绍说,一线药物有酒石酸托特罗定(舍尼亭)、曲司氯胺、索利那新(卫喜康)等,“但是,有青光眼和肠梗阻的患者禁用。”而镇静、抗焦虑药也常常被用来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最常用的是丙米嗪,不仅有抗胆碱及拟交感作用,还可能有中枢性抑制排尿反射的作用。”其他药物,如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吲哚美辛)、黄酮哌酯等也是常用药。   除了西药,中药治疗对症状也有缓解作用。陈卫国说,中医药被尝试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和辅助治疗,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愈来愈被医生重视,被患者接受,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膀胱冲洗疗法、直肠用药、外治法、熏香疗法等。   “如果症状十分顽固,而且药物治疗方法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考虑微创治疗。”陈卫国表示,这方面的微创治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研究发现,如果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膀胱肌肉中注射小剂量的这种毒素,可使得肌肉麻痹,对急迫性尿失禁效果显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疗效是暂时的,一般维持3—9个月。陈卫国提醒,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尿路感染和尿潴留,因此老年人使用时要谨慎。   另一种微创方法是膀胱药物灌注治疗,灌注药物包括辣椒辣素、树胶脂毒素和透明质酸酶等。这些物质灌注后降低膀胱感觉传入,对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可试用。   膀胱、盆底肌等行为训练   也能对症状有所改善   陈卫国表示,行为训练也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有帮助,主要包括膀胱、盆底肌训练等方式。   什么是膀胱训练呢?陈卫国说,通过膀胱训练,可以加强患者在出现小便冲动后延迟排尿的能力。“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尽量憋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刚开始时不要试图忍太长的时间,大约10分钟即可,然后慢慢延长,最终目标是每2—3个小时才排一次尿。”患者也可以对排尿时间做张时间计划表,即按照计划好的时间表,每隔2—3个小时排一次尿,而不是一出现排尿冲动就去排尿。如果每次排尿后,在膀胱中还有很多残余尿量,即膀胱排空有困难,那么可以试试“重复排尿”,即在小便后,稍等几分钟,然后再试着排一次。陈卫国建议采用这一训练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可以记录排尿日记,   增强治愈信心。   “有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叫做生物反馈治疗。”陈卫国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就是将反馈治疗仪置入患者肛门或阴道内,以声、光、图像等形式,记录膀胱的活动,当患者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不稳定收缩时,仪器即发出特定的声、光、图像等信息,使患者能直接感知膀胱活动并有意识地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达到抑制膀胱收缩的目的。   盆底肌训练则是指,患者可以学会通过收缩盆底肌来抑制膀胱收缩,从而抑制尿急。此外还有催眠疗法。   陈卫国建议,患者在生活中要控制水和饮料的摄入量,特别是入夜后不再饮水,不要喝刺激性、兴奋性饮料。   对症下药进行病因治疗   不同的病因有不同治疗方法   虽然通过药物和行为训练可以对病情进行控制,但是想要从源头解决问题,就需要进行病因治疗。   如果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以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来治疗。“该手术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只需在麻醉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直达前列腺部位进行切割即可。”陈卫国表示,该手术创伤小,操作时间短,病人恢复快。   骶神经调节术则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首选治疗方式,该治疗方法又被俗称为膀胱起搏器,具有微创、可逆、可调等优势。“骶神经调节术是将膀胱起搏器植入体内、长期使用的电调节治疗方式,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据介绍,骶神经调节术通过刺激骶神经的躯体传入成分抑制膀胱传入活动,阻断异常感觉向脊髓和大脑的传递,抑制膀胱—尿道反射,关闭膀胱颈口,从而阻止了反射排尿,但是不会抑制随意排尿。   除此之外,基于植入聚丙烯材料的网片和吊带的新型盆底重建手术,是一项革新的微创植入性外科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比较,全盆底重建手术更微创,痛苦更少且愈合更快;恢复正常的阴道解剖结构后,女性性功能得到恢复;如果子宫没有器质性病变,可以不切除子宫。陈卫国表示,新型盆底重建手术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包括肥胖、老年患者,甚至以前做过盆底器官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的患者。不过,陈卫国提醒,该方法会有一定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损伤盆壁血管或神经、排尿困难等,“但是,这些并发症发生率很小。”









































白癫风区别
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chijiaoz.com/xgyy/6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