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你必须知道的这些事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多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则属于常见的妇科肿瘤,排行榜首。先来认识一下子宫颈:子宫颈位于子宫的下端,呈细而长圆柱状,成人子宫颈长2.5~3cm,长在此部位的恶性肿瘤称为子宫颈癌。在我国的女性恶性肿瘤中,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居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13.15万,死亡人数约为3万人。好发年龄在40~60岁,平均年龄50岁。不幸的是,近年来出现年龄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一种称之为人乳头状病毒(HPV)的感染有关。大部分情况下,HPV感染不需要治疗便能够自行消失,但是一些感染能够在细胞内存在很长时间,先引起宫颈癌前病变,部分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最终引起宫颈癌。研究表明,85%以上的宫颈癌患者都有HPV的感染,尤其是其中的HPV16型,其次是18、31和45型(HPV共有70多种类型)。HPV的致癌作用最早是由一位叫豪森(HavaldZurHausen)发现并证明的,他因此获年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

除了HPV感染之外,子宫颈癌还与一些其他因素有关:

1.婚产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早婚和过早有性行为的人患子宫颈癌的风险性升高,例如,16岁之前就开始有性生活的妇女,其子宫颈癌发病率是20岁以后才有性生活者的2倍。又如,一生分娩1~3次者子宫颈癌发病率最低(.38/10万),分娩4~6次发病率逐渐增高(.36/10万),分娩7次以上者明显增高(.52/10万)。

2.性伴侣因素

调查指出,子宫颈的发病率与性伴侣数有一定相关性,譬如性伴侣在3~5个以上者的发病率比仅有一个性伴侣的要高,而有10个或更多性伴侣者较只有1个性伴侣者或没有性伴侣者的相对危险性高3倍以上。此外,若性伴侣患有包茎、包皮过长,则包皮中存有包皮垢,其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这也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犹太人一出生便要施行“割礼”,因此男性中极少有阴茎癌发生,女性的宫颈癌也极为罕见。

3.慢性宫颈癌患者

如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颈息肉、黏膜白斑与宫颈癌发生也有一定相关性。可能慢性炎症等这些疾病与细胞癌变有协同致癌作用。

4.吸烟

已证明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致癌作用,而尼古丁可在子宫颈癌黏液中检测出来。所以,吸烟虽然不属于子宫颈癌的一个单独危险因素,但它与其他致癌因素有协同作用,尤其是长期重度吸烟的女性,它的致癌作用是不能排除的。

由于早期宫颈癌常无可以觉察的征兆,一旦出现症状,多已发展到晚期,其死亡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以至于很多人一谈到宫颈癌就色变。但事实上,宫颈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而是目前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唯一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唯一可以彻底根除的癌症。临床追踪观察显示,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先是子宫颈上皮细胞呈轻度不典型增生,再到中度与重度增生,然后发展至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到浸润癌。从一般的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时间。

如何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发生之前一般会有一段相当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已经被确定为CIN的主要致病原因。因此只要患者在癌前病变阶段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宫颈癌的发生。

  一、如何早期发现CIN呢?   首先,建议所有女性朋友应当有筛查意识,即使没有什么不适,有性生活的女性也应该定期检查宫颈,因为在临床观察当中,相当一部分宫颈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没有症状。美国妇产科学院(ACOG)建议所有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都应进行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当连续3次或者3次以上检查均获满意,并且结果正常,则可由医生决定对低度危险者减少检查次数。有条件者可以同时进行宫颈HPV检测,如果两者检测均为阴性,筛查周期可以延长至3年。出现异常遵医嘱复查或行阴道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诊断。另外,孕前查体建议检查宫颈细胞学,怀孕前1年内未筛查者应在早孕期间行细胞学筛查。   其次,当出现白带增多、血性或水样分泌物、不规则或性生活后出血等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到妇科门诊就诊。

 二、如果检查出了CIN,又应该怎样治疗呢?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可分为CINⅠ级、Ⅱ级、Ⅲ级(包括宫颈原位癌),但并非所有CIN都必将进展为宫颈癌。长期随访发现,CIN的自然病程可能有三种结局,即病变消退、维持不变和病变进展。大约1/3未经治疗的高级别CIN(CINⅡ级、CINⅢ级)可以在10年内发展成为癌,而大约70%的低度病变将自动逆转或维持不变。最重要的是准确诊断CIN并提供恰当的治疗依据,以最大限度减少病变漏诊和过度治疗。   宫颈癌的具体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病变级别、随访条件以及治疗者的经验、资源等因素。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破坏性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电凝等治疗方式;另一类是切除性手术,即采用LEEP、冷刀、激光等直接切除掉病灶。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三、宫颈疾病的诊治,关键在于预防

  从病因角度而言,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HPV感染,就不会得宫颈癌,因此,预防HPV感染就可以预防CIN和宫颈癌。注意性卫生会使HPV感染的机会降低。但是HPV感染在人群中是广泛存在的,在25岁之前的妇女,只要有性行为,50%-80%可以有一次HPV感染的机会,这就增加了预防HPV感染的难度。不过绝大多数的HPV感染可以自然消退,只有在HPV感染到了引起高级别CIN时才需要进行干预,否则只需要随诊即可。

宫颈癌疫苗可以百分之百预防宫颈癌吗?

长期以来,注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被视为预防宫颈癌的“点金石”。目前,宫颈癌疫苗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但在中国内地,宫颈癌疫苗目前还处在临床实验阶段,暂未获批。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内地女性,加入了赴港打疫苗的行列。

一、宫颈癌疫苗只能预防75%的宫颈癌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生产HPV疫苗被批准上市,分别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卉妍康疫苗,和默沙东药厂的加卫苗。其中一种是4价疫苗,针对HPV-6、HPV-11、HPV-16和HPV-18这4型病毒,其中HPV-16和HPV-18是会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型HPV;另一种是2价疫苗,只针对HPV-16和HPV-18。

  据了解,70%—75%的宫颈癌都是因为感染了HPV-16或HPV-18,目前市面上两种主要的疫苗,能对这两类病毒诱发的宫颈癌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此外,疫苗还有很好的交叉作用,能预防90%—95%的尖锐湿疣,以及HPV-9、HPV-11型导致的低危型病毒感染。

  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宫颈癌病毒都可以被疫苗所拦截。按照感染高危型16型、18型HPV的宫颈癌比例反推,最起码有25%的宫颈癌是无法通过现有的疫苗进行预防的,不能保证打了疫苗之后将来不会感染33型、35型等其他高危型病毒诱发的宫颈癌。

  因此专家建议,在接种宫颈癌疫苗之后还要定期做宫颈癌筛查。

  二、打宫颈癌疫苗要趁早,11—12岁最适宜

  尽管宫颈癌疫苗并非完美,但其实际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大量研究显示,未感染女性在接种疫苗后,HPV感染率可大大减少,HPV感染者接种疫苗后身体对抗病毒的免疫功能也会得到增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能获得HPV疫苗保护的人群年龄为9—26岁,预防效果与是否开始性生活,是否已感染HPV病毒相关,最适宜接种的年龄为11—12岁。

  当然,随着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不少国家、地区对宫颈癌疫苗的接种时间进行了放宽。香港卫生署于年将四价宫颈癌疫苗的适用年龄由9—25岁放宽至9—45岁;澳大利亚FDA也已将疫苗的适用年龄放宽至45岁;美国4价疫苗的生产商目前正在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申请将疫苗的接种年龄放宽至45岁。   

  据有关研究显示,未感染女性在接种疫苗后,HPV感染率可减少98%,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发生率减少97%,宫颈腺原位癌发生率减少%;对于新感染HPV的人群而言,接种疫苗获益率仅为22%,持续感染HPV人群的疫苗获益率仅为5%。研究还显示,对于曾有HPV感染史的人群,24岁—45岁女性接种疫苗获益率也仅为66%,与16岁—26岁女性(%)相比明显降低。疫苗注射前,建议先做一个宫颈涂片及HPV检测,以确认未感染HPV病毒。打宫颈癌疫苗要趁早,如果已经患上宫颈癌了,再打宫颈癌疫苗也是没用的。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性宫颈癌疫苗上市,宫颈癌疫苗只能预防HPV病毒感染,并不能直接杀灭HPV病毒。

三、一针有效期5年,远期效果仍未知

宫颈癌疫苗通常要打三针,一般三针在6个月内打完。不同疫苗的有效期不等,有的一针的有效期是5年,有的是6.3年。疫苗的使用不分人群、不分人种,打疫苗前也不需要有前期的准备,到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宫颈癌疫苗只有几年的历史,目前美国、欧洲的一些大规模调查还在进行中,一般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是40岁以上,但是当年接种的未感染者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还没有确切的宫颈癌预防远期效果分析。对疫苗成分有过敏者及孕妇不宜接种。如果注射开始后怀孕,待分娩后再继续注射完成即可。由于疫苗的保存和储存有特殊的要求,不建议内地女性朋友将疫苗带回内地注射。

本管家不仅为各位提供健康方面的资讯,还提供陪、导诊服务。不仅







































白瘕风能治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chijiaoz.com/ystl/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