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病证——肠痈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3.血常规检查 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细胞计数常升至18×/L以上。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
4.变证 (1)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多数为阑尾腔内粪石阻塞所致。 (2)腹部包块:在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肠间隙、膈下或盆腔脓肿),是阑尾周围脓肿。 (3)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 (4)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2.右侧输尿管结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B型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
(一)内治 1.瘀滞证(初期) 主症: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病机概要:饮食不节,餐后奔走,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不舒,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积结肠道,气血瘀滞而成痈。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常用药物: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紫花地丁、青皮、枳实、厚朴、丹参、赤芍等。
2.湿热证(酿脓期) 主症: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概要:糟粕积滞,积结肠道,湿热内结,蕴酿成脓。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大黄、黄芩、栀子、半夏、赤芍、枳壳、白芍、川楝子、丹参、甘草、延胡索、败酱草、蒲公英等。
3.热毒证(溃脓期) 主症: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病机概要:肠内痞塞,气机不畅,食积痰凝,瘀结化热,热毒炽盛,渐入血分。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黄芪、山甲、皂刺、川芎、大黄、丹皮、桃仁等。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二)外治 (三)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还可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