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肠科知识宣传大讲坛肛门直肠的一些生

大肠肛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结肠、直肠、肛管及肛门。所谓大肠是指盲肠、结肠与直肠,而结肠又分为升结肠(12-20cm,直径6cm)、横结肠(40-50cm,直径5.2cm)、降结肠(25-30cm,直径4.4cm)和乙状结肠(13-15cm,有的超过60cm,平均38cm,直径4.2cm)。它们担负着水分和部分电解质的吸收,粪便形成、运输、储存和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排便等重要功能。

一、直肠——粪便的储存器

直肠的解剖结构

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相接,下端与肛管相接,长12-15cm。下端接近肛管的位置肠腔突然膨大形成水壶状称为直肠壶腹,当粪便运动到这里时可以暂时停留并产生便意。

直肠并不直,有2个弯曲,直肠下段行至尾骨尖时由于骶骨的弯曲,直肠贴着骶骨也弯曲称为骶曲;在下部绕尾骨尖进入肛管由于耻骨直肠肌向前的牵拉作用形成了会阴曲。直肠内面观:直肠腔内由粘膜和环形平滑肌形成的半月形横向皱裂称直肠横裂,也称直肠瓣。通常有2个或3个。这些弯曲的结构让通过这里的粪便延长停留的时间,当粪便停留过长时直肠可以产生逆蠕动,将粪便推回乙状结肠,使人们不会因粪便塞在直肠而总有便意无法工作和活动。

直肠的邻居也很重要,经常互相影响。也是肛门直肠毛病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直肠前方,男性有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和膀胱,直肠与膀胱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女性有阴道、子宫颈和子宫,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比如说,很多便秘的病人是因为直肠周围的脏器位置下垂后倒后倾,压迫直肠,使得直肠的通道变窄,引起排便困难。又比如,一旦直肠周围感染,炎症波及邻居可以形成脏器之间的瘘道,使排便、排尿、生殖功能同时受到影响,形成很复杂的顽症。

二、肛管——肛周感染的主要源头

肛门是人体消化道的末端。是大肠通向身体外的出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收缩成一前后纵裂,当排便时张开呈圆形。肛门周围皮肤呈黑色且软薄,皮下组织少,皮内有毛囊、汗腺及皮脂腺。肛门周围皮肤因肌肉收缩状态而形成许多放射形皱劈。

在直肠与肛缘体表皮肤之间构成肛管,成人肛管平均长2.5厘米。肛管分解剖学肛管(指齿线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因管腔内覆以移行上皮,又称皮肤肛管,约2.1cm);外科肛管(肛管直肠肌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因管壁由全部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3-4cm)。肛管表面为移行上皮,它受脊神经支配,所以对疼痛非常敏感。在肛管中下部可以触及一条明显的环形沟,称为括约肌间沟,即肛门白线,距肛缘上方约1cm,此沟正对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临床上以此沟来定位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在括约肌间沟与齿状线之间的表皮下,有一层组织称为内括约肌,它的增厚、痉挛与临床上的肛裂疾病有关。在肛管与直肠连接的地方,是肛门外面移行来的皮肤与直肠内粘膜组织融合交界的地方,外形呈锯齿状,所以称之为齿状线。距肛缘约1.5-2cm;齿状线在肛门局部解剖上有重要的意义。齿状线以上为植物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下为脊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上为直肠上血管与门静脉相通,以下为肛门血管与下腔静脉相通。齿状线上方组织淋巴回流到盆腔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汇入腹股沟淋巴结。在临床上约85%的肛门疾病发生于此,人体因先天发育缺陷所致的肛门疾病也多发生于齿状线部位,可见齿状线是十分重要的解剖结构。

在齿状线部位上还有几种常见的特殊生理结构。

肛柱:直肠粘膜沿着比较膨大的壶腹部行至肛管逐渐变窄,自然地形成许多圆柱状粘膜皱襞,一般有8-10个,也称作直肠柱。

肛瓣:在直肠柱下端,柱与柱之间有半月形的皱襞相连,称为肛瓣。肛瓣在肛柱之间形成许多开口朝上的小窝,这就是肛窦,也称做肛隐窝。在肛隐窝的底部有肛腺的开口,腺液从这里流出,排便时用以滑润肛管,有利于粪便排出。由于肛瘘开口朝上,所以在大便秘结或粪便内有异物时,通过这里就很容易将肛瓣损伤,炎症可以沿着肛腺导管漫延,肛门周围感染多从这里起源。

肛乳头:在这些肛窦的下面常可以见到圆锥形的小突起,它有2-6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组织结构。它没有什么生理功能,但有时也会感染、发炎,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它变得肥大,甚至生成瘤状,以致发生肛门异物感和疼痛。

三、肛门与肛门周围肌肉——控制排便的闸门

在肛管周围有丰富的肌肉组织,其中包括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它们协同作用,收缩肛门,具有完成排便运动的生理功能。

内括约肌分布在肛管齿状线附近的粘膜下面,它是直肠壁的环形肌肉向下延伸增厚的部分,环绕肛管上三分之二。虽然它有收缩肛门,协助排便的功能,但由于受植物神经支配,是我们意识不能支配的肌肉。

肛门外括约肌,是由皮下部、浅部、深部三部分肌肉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是围绕肛管的环形肌束,其中浅层的一部分肌肉向后连接于尾骨,形成肛尾韧带,另一部分向前止于会阴体,使肛门位置因固定而不会前后移动。

肛提肌,在肛门括约肌的上部有一层宽而厚的肌膜附着在骨盆腔内,它由三块肌肉(耻骨尾骨肌、髂尾肌、坐尾肌)构成,像一条吊带一样,把直肠固定在盆腔腹膜以外的间隙中,使之不能下垂或脱出肛门之外。

肛管直肠环,是由肛门内括约肌下缘、外括约肌浅层、深层两部分与耻骨直肠肌共同构成(图)。其纤维与耻骨尾骨肌和外括约肌深部相融合,并与盆膈上下筋膜和直肠纤肌层的纤维相交织,深肌纤维与内括约肌,浅肌纤维与外括约肌,交错掺混,形成一个有力的纤维肌肉环。指诊时,手指由括约肌间沟,沿内括约肌向上移动至肛管上端,突然向后触到一清楚的边缘,即为此环的位置。呈一个环状,围绕肛管上部,这个肌肉环对于维持肛门的收缩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肛瘘手术中如果切断此环就容易造成肛门失禁。因此,肛瘘挂线疗法就是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有效的手术方法,原因是手术不会直接切断此环。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在肛门直肠周围丰富的肌肉组织之间,形成了四种主要间隙,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和相邻的组织不同,分别称为骨盆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肛门后间隙。在这些间隙中有丰富的脂肪组织,质地疏松,是肛门脓肿的好发部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紧靠肛门的肌肉外,在肛门的外周还分布着臀大肌、臀小肌、闭孔内肌等主管运动的肌肉,它们连接着下肢,也保护着肛门。丰富的肌肉群构成了一个足以使我们自豪的、完美的臀部外型。

医院肛肠科

-

咨询









































白颠病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chijiaoz.com/xgyy/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