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清东陵的大红门前,就能看见门侧的陵墙外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陵墓,这就是“昭西陵”,它好像是给清东陵看守大门的,又像气势不凡的雄主,昂首天外。这座陵墓和陵墙内排列有序的诸位皇帝后妃陵寝对照来看,位置十分不协调,非常引人注目,对此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那么,清东陵所有皇帝的后妃都葬在了风水墙圈内,只有这座陵建在陵墙以外是为什么呢?
那么,昭西陵的主人是谁呢?为什么会孤零零地葬在此处呢?
她就是孝庄文皇后,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她是清东陵所有入葬者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她在清初的历史地位不同凡响,入宫62年,辅佐三朝皇帝,其赫赫功绩,足以彪炳史册。
她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在顺治朝被尊为皇太后,到了康熙年间,她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她死后,溢号徽号不断增加,直至乾隆时为“孝庄仁宣城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共9个字。
她的陵墓设在风水墙以外,却是因为她曾下嫁给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堂堂皇太极的皇后为何会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呢?而且还是一本正经的明媒正娶的,说起来有点话长。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推行和蒙古诸部联盟的政策,曾歃血为盟,联姻结亲,其中最可靠的盟友便是科尔沁部。还在文皇后2岁的时候,她5岁的姑姑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四贝勒皇太极,为嫡福晋(正妻)。文皇后3岁时,由其兄长护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室福晋。9年之后,她的26岁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这姑侄三人嫁给了同一个丈夫皇太极。
孝庄文皇后嫁过来那一年,她丈夫皇太极还是努尔哈赤帐前四大贝勒最末的一位,第二年,—代雄主努尔哈赤伤病并发而死,皇太极以巧妙的手腕排斥了另外三个贝勒,继承了汗位,改变了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局面,大权独揽,开辟了清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先河。
这时候,十三四岁时的博尔济吉特氏还不清楚宫内严酷的政治斗争为什么东西,但她跟随和参与皇太极的政事长达9年之久,这其中她逐渐成长而成熟起来。
年,皇太极即汗位的第十年,后金国力逐渐强大起来,皇太极要灭掉明朝统一全国的条件逐渐成熟了。在年时,他就宣布把“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次年5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就在这一年,文皇后的姑姑被封为皇后,姐姐被封为关睢宫宸妃,她自己则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封妃前三年,文皇后生过三个女儿,封妃后三年生了皇九子福临,太宗非常喜爱这个儿子。
而文皇后在太宗朝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劝降洪承畴。
64年开始的明、清宁锦之役,明军一开始在洪承畴的指挥下,打的很不错。但自作聪明的崇帧皇帝下密诏,以太监督军,迫使洪承畴改变步步为营的战略,一朝惨败,年3月在松山被肃亲王豪格所俘。洪承畴被俘后,誓死不降,引颈待死,并以绝食求死。汉籍大学士范文程前去劝降,被他大骂而回。这时,庄妃自荐,前去劝降,庄妃不谈投降之事,只聊家长里短,打动洪承畴的儿女情肠,在洪承畴伤心之时,庄妃趁机端进人参汤,一连多日的劝慰,动之以情来感化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一日,洪承畴必死的决心动摇了。皇太极见时机已到,亲至来到囚室,亲手把自己身披的一件貂裘脱下来披在了洪承畴身上为他御寒。这对夫妻配合默契,洪承畴被感化而降,使清朝入主中原得到了一个好“引路人”。
洪承畴未负庄妃和皇太极的一片苦心,20多年为清朝效命疆场,立下功勋累累,为清朝统一南北尽了全力。
这些功劳的—半应归功于永福宫的庄妃。同时,庄妃也为自己后来参政准备了政治的资本。
崇德八年()九月二十,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死于盛京清宁宫。
满族没有长子继承制,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太子,也没有遗言。一时间诸王兄相争为乱,争夺帝位的有两个主要人物,—位是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个是皇弟睿亲王多尔衮,双方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掌握的军事实力差不多。当时的气氛很紧张,八旗内乱一触即发。
这时,熟悉宫中争权夺势之术的庄妃,暗中施计,巧妙地把豪格、多尔衮都排斥了,特别是说服了多尔衮支持自己。所以,当多尔衮宣布自己不争帝位时,豪格不知是计也假意谦让了。趁此机会多尔衮突然提出立庄妃之子福临为帝。福临是太宗正出之子,而且庄妃也是有大功于朝廷的人,皇后是庄妃的亲姑姑无子,又曾共事一夫,当然也会支持她。两黄旗和正蓝旗诸将士见立的是先皇子,便无话可说。豪格和他的手下就是有失望和不满,此时也是有苦难言了。
于是,庄妃之子6岁的儿童福临当上了皇帝,由此看出庄妃是有政治手腕的,善于掌握时机。这在当时,不单单是让福临当皇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消弥了八旗内部的一场火并,否则,自己内部先打了起来,就是吴三桂献山海关投降,恐怕清兵也很难打入关内并最后战胜李自成和张献忠。此举对于庄妃自己和清朝都是有益的。
福临顺利地即位了,年号顺治。顺治元年()五月,清廷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九月,被封为皇太后的孝庄文皇后携年幼的皇帝和大批文武官员自盛京迁到北京。
入京后,先是多尔衮和济尔哈郎共同辅政,后来多尔衮排斥了济尔哈郎,自任摄政王。宫内的一切事务由庄后主持,同时也担负对顺治的辅导之责,顺治帝曾说:“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是依。”
孝庄辅政首先是推行汉化,让顺治帝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同时还将许多汉族文典译成满文,并以皇族之女,嫁于汉宫为妻等。清定南王孔有德在广西败于李定国之手,全家被杀了,只有—个女孩孔四贞逃出来,孝庄把孔四贞收养在宫中,并赐白金万两。更名和硕格格。这样,孔四贞成了清宫多年里惟一的一位汉族公主。孝庄还想把她嫁给顺治帝为妃,因为孔四贞说自幼父母作主已将自己许配给其父部下之子孙延龄,最后孝庄才放弃这件事。
而孝庄在入京至顺治帝亲政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到顺治八年,真正保持朝内稳定的事,却是她“下嫁”给多尔衮。
多尔衮任摄政王后,整个清朝的大权由他一人掌握,连顺治帝的皇后都是经他选定的。当清兵南下,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时,北京一带更是民心安定,盛朝迹象已显示了出来。多尔衮当年虽然让出了帝位,而且把劝他称帝的人都杀了,那也许是作个样子,为了稳定福临的地位,让豪格无话可说。此时,他幽禁死了豪格,收了济尔哈朗的权,军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他的同母哥哥英王阿济格和同母弟弟豫王多铎手中握有兵权。
这样一个局面,他就不甘心当个“王”了,尽管是摄政。他常入宫,对庄太后和顺治说:“我的病全是因皇帝而起!那时,他已经有能力逼宫了,让还未成年的顺治皇帝下台,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并有时流露出这个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巩固刚刚“定鼎”的政权,怎样保住顺治的帝位甚至生命,都是摆在孝庄后面前的严峻课题,顺治五年,多尔衮的正室福晋死了,为了安抚多尔衮,也为了更好地掌握和驾驭他,孝庄后以太后身份下嫁给了多尔衮,以嫂子嫁小叔子在汉族也不是新鲜事,更何况刚从氏族社会飞速跨越奴隶制进入封建时代的满族了。多尔衮由“皇叔父”升为“皇父”,和孝庄太后朝夕与共,入内廷生活和处理公务,等于是在孝庄后的监视之下办公摄政了。多尔衮把豪格幽禁而死,又把豪格的福晋也娶了过来,立为侧福晋。谁是正室福晋,史上没有记载,实际上就是孝庄后,她已嫁给了多尔衮,谁还能当多尔衮的正福晋,不论辈份,甚至不顾血统,贵族之间为了政治或经济利益互相嫁娶,这在清初是很盛行的。这种情况直到康熙年定礼仪制度后才得到改变。
孝庄下嫁多尔衮,确实起到了安抚多尔衮的作用,使多尔衮一直到死,也没干出逼宫之事。应该说,孝庄又一次清除了八旗内乱。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得了痘症(天花),应该就是现在出麻疹吧。卧病不起,当时最重要的是由皇帝亲自选定一个继承人,以防止再发生太宗逝世后的风波。
顺治当年24岁,由于妃嫔众多,已经有八个儿子,长子和四子早就死了,其余四个或呀呀学语或在襁褓之中。大一些的是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烨,但也刚到启蒙的年龄。
顺治帝提出要立福全为太子,但孝庄反对。她是听从了当时任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要立佟佳氏所生的三子玄烨为太子。汤若望的理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有了免疫能力,将来不至发生意外。而福全虽略大些,却没有出过天花,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眼前顺治帝的这种不幸。当朝许多大臣也同意汤若望的意见。这样,康熙帝就被定为嗣君。
这年康熙才8岁。他被叫到顺治帝的病榻前,顺治亲自为他定了汉字的名字叫“玄烨”,让他继承帝位。
玄烨即位刚二年,生母佟佳氏就病逝了,孝庄把他收养在慈宁宫,仍象当年辅助自己儿子那样辅助孙子,祖孙二人感情十分深厚。
孝庄后虽然声明不直接干预朝政,实际上,康熙前期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她参与谋划的。她教导康熙一些修身治国之道,康熙谨记在心,终生奉行。
康熙6岁时,孝庄导演了由康熙主演的“擒鳌拜”的把戏,一举除去权臣,使康熙得以亲政。康熙亲政后,同样对这位祖母言听计从,“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康熙朝前期,严令停止圈地政策、禁止强迫汉人“投充”(当农奴)、增丁不增税,以及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噶尔丹叛乱,都是经过孝庄后的支持,才取得了这些政绩。有些事情还是直接由孝庄后办理的,如康熙十四年,大军南下平叛。无力北顾,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乘机兴兵作乱,威胁京师,当此紧急情况,孝庄提议由大学士图海出面平叛。图海在顺治朝因处理刑事失误而被免职,但孝庄不计较这些,认为图海“才略出众,可当其责”,康熙秉承懿旨,当即授图海以将印,图海在京师空虚无兵可派的情形下,以八旗家奴编为军队,夜袭敌营,斩杀布尔尼,解了京城之危,也使南方平叛的部队解除了后顾之忧。
多尔衮死时,顺治帝才4岁,顺治帝死时,即位的康熙只有8岁。这两个娃娃当然不能亲政裁夺大事。顺治时期有议政王会议,康熙初年,有四辅政大臣。但最终决策人仍然是孝庄太后,以致后来的清廷大臣也说:“我文皇后(即指孝庄文皇后)当国初年,虽无垂帘明文,而有听政实用。(见《皇朝咸同光奏议》40卷)孝庄“听政”达30多年,这30多年的清朝“定鼎”、“开疆”、“平叛”,四海一统,蒸蒸日上,造成了“康乾盛世”。这和后来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就大不—样了。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孝庄太后病了,康熙帝昼夜看守护。到了年底时仍不见好转,康熙帝非常焦急,他步行至天坛,愿意减自己寿命来延长太皇太后的寿命,他每天侍奉左右,检方调药,亲侍喂药。太皇太后睡着时,康熙隔着幔帐席地而坐,一听到声音赶紧到病床前,凡有需要,都亲力亲为。这也说明祖孙之间长期以来的深厚感情。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孝庄文皇后死于慈宁宫,终年75岁。
康熙帝号哭不止,但也无力回天。
按规制,年内的丧事要在年内办,而孝庄死时再有5天就过年了。康熙当然不忍心在年底几天之内就将祖母草草安葬,王大臣再三进谏不宜过年,康熙帝执意不从,打破了丧事不过年的祖传惯例,到第二年的正月才将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发引出去。
但对这位祖母怎样安葬,康熙感到是个难题,孝庄自己临终之前也觉得难办,所以她向康熙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太宗(指皇太极)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清吏稿》卷三十《后妃列传》)
还是在顺治六年时,孝庄后的姑姑端敬皇太后死去时,灵柩运回了沈阳,开启了皇太极的昭陵,葬了进去。孝庄后名义上始终是皇太极的皇后,此时却不愿和皇太极合葬,她尽管英明一世,这件事却未免有些尴尬。
她不论是出于情爱还是为了保持朝政的稳定,嫁于多尔衮是事实。但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大贬多尔衮。多尔衮在位之时位极人臣,权可倾国,死后却成为众矢之的,尊号被削,声名狼藉,她自然不愿拊葬多尔衮。她以嫂嫁叔,从封建伦理和宗教迷信的观念出发,似乎也无颜拊葬昭陵。
值得一提的是,孝庄下嫁之事在后来的民间传说和官方认识上,都认为是“丑事”,而在当时并不算是“丑事”,是十分合情合理的,甚至还要“百官赞贺”。据《清稗类钞》载,“相传太后下嫁,敕礼部议礼,部议成书六册,名曰《国母大婚典礼》。其领衔者为钱谦益。闻当时百官贺表,亦出钱手笔。高宗(即乾隆)见其书,疾谦益。故虞山著述见摈于时。”也就是说,乾隆时代,汉族封建礼教完全占了统治地位,有关“太后下嫁”的书、记载,一概被删除和销毁了。
康熙遵照祖母的遗言,感念祖母的恩德,把刚建成不久孝庄居住过的紫禁城内慈宁宫东边的五间大殿拆掉,运到东陵,建成了祖母停灵的“暂安奉殿”。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孝庄文皇后的梓宫由京城朝阳门外殡宫移至东陵“暂安奉殿”。说是“暂安”,一安就是几十年,到康熙之朝终结了,都没能解决孝庄后的安葬事宜,没有建陵。可见,如何安排她的陵址,是颇费脑筋的事。直到雍正二年(),雍正才为她就地建陵,在碑文上解释原因说:“念太宗山陵已久,卑不动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遥,母宜从子。”
“从子”按说是指活人寡妇,活着从子,“死宜从夫”,只是她有“二夫”,不知该从那个为好,索性谁也不从。但从定名来看,叫“昭西陵”,还是与皇太极在沈阳的昭陵相对应得,雍正还是奉她为皇太极的皇后的。
做投资不要稀里糊涂,要知道赚是怎么赚的,亏又是怎样亏的,找到原因,才能借鉴方法,才能吸取教训,对原油,沥青,白银,黄金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投资有任何问题可以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