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源自佛教经典著作「华严经」,此句概述了从渺小之物与庞大景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开悟的佛理世界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出来。其言下之意便是整个世界都是具有共性的一体,花虽然很小但它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体性,叶虽然只是菩提一部分,但却代表了整颗菩提树所具有的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众生的共性,虽然个体渺如尘沙,但他所拥有的潜隐佛性并不渺小,而是隐窥在大千宇宙中的任意之处。
本篇文章之所以会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题,只因至善园公墓既是这万千世界中包罗万象的庞然大物,也是繁花簇锦中的沧海一粟,他们用个体的思维逻辑来思考整个殡葬行业应该如何面对大众,也用更广袤的行为概念来支撑自我的逻辑输出。总而言之,至善园里面小物很小,精神却很大。
至善园的地理特征
至善园公墓(以下简称至善园)坐落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内,在北京、天津和雄安三个节点连线中央区域的永清县境内,占地面积余亩。园区距京南直线距离50公里,距天津直线距离50公里,距京津、京台、京蓟三大高速约10分钟车程。
从地图上来看,至善园地处北京南郊平原,东临通州区。据悉,北京南郊平原地势自西向东缓倾,大部分地区海拔14~52米之间。全境地形呈S形,处于哀牢山脉南亚地带的西南侧,地势东高西低,四周高,中间低,属中山峡谷地貌,均为山地。高点为来洛宏山,海拔.9米,低点为与本县牛孔乡交界的三号桥河畔,海拔米。
相较于北京市其他区县来说,大兴区地势较高,这也造就了至善园别样的地理风貌。由于建园区位地势较高,因此陵园内的土质以沙土为主。据了解,沙质土壤可耕性好,潮热,透水性强,透水透气性好,其具有良好的可耕性、隆起性和较强的渗透性,其农业利用主要是在有固定沙地和一定程度土壤发育的地方种植农作物和草。
另外,沙土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以人为因素为主。地表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是沙土的成土母质。其成土过程是在半湿润气候环境下,风蚀、沙埋、淋溶过程与生物固沙、聚集营养元素过程的对立统一作用下发生的。
至善园建于具备耕地属性的土地上,也从侧面承接了其固有的特质,因此陵园的生态葬发展较为出众。
至善园的建园风格
与周边建筑风格相悖的是,至善园运用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使其在北方粗犷建筑林立的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是对水乡民居最好的注解。心思巧妙的江南人,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水乡民居的一大特点就是空间利用率高,南方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无论是平面布置还是空间设置,都尽量让其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在建筑构造上,下足了功夫。
因水乡水面多面可以使用的建筑面积狭小,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在不影响河道船只运行的情况下,很多人家还会借取河面空间作为自家屋舍的一部分。其借取的方式主要有吊脚楼、出挑、枕流、倚桥等。
而身处北方的至善园则不用考虑该问题,反而以北方思维诠释了不一样的江南风景。陵园博采徽派民居建筑风格之长,融合湖湘建筑特色,挖掘本地建筑文化,把「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建筑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再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等自然景观,至善园还将兴建一大片颇具文化底蕴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天井为中心,高宅、深井、大厅,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纵观设计规划,陵园以古城建筑、道路、河道风格为骨架,采取小、多、匀的绿地布局,运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建设精、细、秀、美的古城园林。同时在每个景观节点、园林小品,都见缝插针地植入本土人文、历史元素,将文化注入景观实体,努力打造移步换景的景观铺装效果。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千年文化在此传承、发扬并且延续下去。
除了建筑方面巧思之外,至善园的内部装修也沿用了新中式风格。伫立于至善园门口的隔断,以古典文化为基底,在传达浓郁东方特色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情节。另外,室内整体装修的空间层次与跳跃感也是特点之一,至善园办事大厅内部采用了中式的木门或者屏风当作隔断,整体空间更加丰富,简约的造型中有着淡淡地高贵。
在精雕细琢中有着流畅跟简单的线条,有着传统风格的神韵,嵌入传统的中国结、山水画作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阅览
至善园公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