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洁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中的

脊髓损伤患者因为尿潴留或长时间留置导尿,很容易引起下尿路感染,影响二便功能,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通常将泌尿系统并发症作为引起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一般是由于对泌尿系统并发症的护理和治疗水平较低引起的。本文选取7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采用清洁间歇导尿管术进行护理前后的不同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年1月-年1月间诊治的脊髓损伤伴有尿潴留的患者70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分布于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41.63±10.37)岁;有18例颈椎损伤患者,其中包括11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7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23例胸椎损伤患者,其中包括19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4例不完全损伤患者;有29例腰椎损伤患者,其中包括20例完全损伤患者,9例不完全损伤患者。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脊髓损伤伴尿潴留诊断标准;

②入院时均留置尿管;

③于本次就诊前无泌尿系统疾病;

④无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

⑤排除妊娠期、哺乳期、产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患者;

⑥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

⑦对本次研究所需尿量测定、尿常规等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⑧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源性膀胱护理,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术持续一个月,在此基础上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留置导管的治疗前和清洁间歇导尿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残余尿量测定和尿常规及尿培养检查。在患者尿溢出之前不导尿,采用叩击患者耻骨联合上方或用手法压迫患者膀胱的方法在患者排尿结束后进行导尿,最大限度地排空膀胱。分别于早、中、晚三次各测试一次,取三次所得尿量的平均值作为残余尿量。除此之外,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下尿路感染发生率。

清洁间歇导尿术:使用12号一次性导管,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排尿,护理人员应该每隔4h进行一次导尿,同时限制患者的进水量。一日三餐各进水mL,并分别于10时、16时、20时各进水mL,其余时间,20时直到次日6时不能进水,对于每位患者的平均日饮水量保持在0mL以内。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在每次导尿前半小时嘱咐患者自行排尿,如果患者不能排尿,可以采用手法帮助排尿。将每次自行排尿后所导出的尿量作为残余尿量,并根据残余尿量的程度调整导尿时间,具体如下:如果患者两次导尿间可以自动排出尿液mL以上,而且残余尿量为mL时,可以每隔8h进行一次导尿;如果患者自动排尿时间超过每两小时一次,或者排尿后残余尿量不足mL,可以终止导尿。

间歇性导尿术

1.3诊断标准

下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为:

①患者有发热症状;

②患者的尿常规检查为WBC10/Hp;

③尿细菌培养有致病菌,细菌计数为/mL以上。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软件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指标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就残余尿量而言,所有患者在进行清洁间歇导尿术护理前为(.45±33.85)mL,护理后明显下降为(73.64±10.96)mL;就下尿路感染而言,在护理前有64例患者被感染,占所有患者的91.43%,在护理后明显减少为9例,占12.86%。由此可见,所有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残余尿量和下尿路感染方面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通常情况下,由于患者的脊髓损伤,膀胱的神经支配就会中断,生理机能也会消失,所以极其容易发生尿潴留、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造成患者肾功能衰竭,严重者甚至会威胁生命健康。临床上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护理及其研究非常重视,已受到越来越多相关专家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chijiaoz.com/hbyx/13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